跳转到内容

張木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木養(1933年—1998年10月16日),臺灣嘉義市人,室內設計師,以收藏傳統服飾與臺灣原住民文物聞名,曾在台北市開設文物館。

生平[编辑]

從事室內設計[编辑]

張木養自小生長於嘉義市西區番仔溝,台南工學院建築系畢業後,先在台南女子商業學校教書三年,再至台北實踐家專教書七年[1]

藍寶石歌廳老闆蔡有望出資成為睦洋綜合設計事務所董事長[2],張木養就幫蔡有望設計藍寶石歌廳[3]。張木養主持睦洋綜合設計事務所期間,陸續替中泰賓館、維也納餐廳、華王大飯店、華后大飯店、皇都設計室內裝璜[4]

收集原民文物[编辑]

張木養幼時常與作為通譯的祖父去山上的鄒族部落[1]。因裝潢設計需求,張木養常找尋若干藝術品以襯托其主調,因此發現外國觀光客對原住民藝術品極有好感,但一般市售藝術品泰半為仿造品又失去其原有風味,因此決定親自去原住民村落找尋文物[4]。從此,他以流利的日語開始探訪原住民部落,最早是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等等,後來連達悟族都去[1]。張木養會以用老酒、花布或化粧品與原住民交換,以取得文物[5]。屏東縣三地門鄉排灣族巫瑪斯就回憶年輕時,常見到張木養到部落收集排灣琉璃珠[6]

1971年,張木養在台北市農安街18之12號開設名以「睦洋」為名的藝廊[4]。藝廊展示他從屏東縣來義鄉排灣族來義社大頭目得來的家屋、石壁雕刻、五年祭祖靈柱等[5]。張木養也將收集來的原住民文物放於台北市南京東路和建國北路口、一百多坪的住家[7]。木雕師蔡平陽就曾為雕刻原住民特色木雕,北上請教過張木養[8]

1973年,張木養鼓勵巫瑪斯可製排灣族琉璃珠來維生[6]。1976年,巫瑪斯在家鄉開設珠藝工坊,引發熱潮,帶動當地琉璃珠的商機[9]

張木養在離婚與公司關閉後,更加積極收集原住民文物,但經濟收入變差,就將原住民雕刻以草木染作拓畫外銷來維生[1]。1984年10月27日,他以半年籌備在北投文物館開設的台灣民藝文物之家開幕,以中國民俗文物為固定展,並設有台灣原始藝術專題展覽室[10]。1985年3月24日,實踐家專推廣教育中心五樓,服飾博物館開幕,藏物由張木養捐贈,展示地方民服和台灣原住民衣飾等約四千多件[11]

晚年作畫自娛[编辑]

在收藏文物多年後,1990年代,張木養開始嘗試繪畫,想以畫作展現完整的原住民圖像,說這是要還「欠他們的情」[1]。他也會製作年畫[12]

六旬時,張木養結束自己主持的台灣民藝文物之家,決定搬到淡水鎮中正路的租屋[13]。1995年,當他從建國南路搬到紅毛城附近時,光是文物就十幾部卡車[14]。在淡水鎮期間後,張木養開始創作寫生的水墨畫,並說記者說不會再收藏骨董文物[15]

1998年1月7日到2月28日,張木養的畫作在台北市政府名人畫廊展覽[16]。該年10月16日,六十六歲的張木養在榮民總醫院病逝[17]

軼事[编辑]

張木養說,有一位排灣族女性在他家看到排灣族織布後不禁難過哭泣,後又笑著對他說,如果他敢把織布賣了就要砍他的頭[1]

胡茵夢自傳紀錄曾向張木養買過一件骨董上衣,但被她時為丈夫的李敖在吵架時剪斷,逼得胡茵夢拿剪刀威脅自殺[18]

張木養曾在里港藍家蔡有望准許下,從里港藍家古厝取得兩卡車等物件,包含一本1936年的屏東女子公學校學生日記,約30年後,1994年7月24日藉由張蒼松牽線,將日記還給主人藍碧華[3]

參考[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曹銘宗. 【從收藏走向創作的路】 張木養畫出和原住民的深情. 聯合報. 1994-09-20 (中文(臺灣)). 
  2. ^ 周宏浦. 蔡有望和他的育樂事業. 經濟日報. 1968-07-22 (中文(臺灣)). 
  3. ^ 3.0 3.1 陳長華. 一件收藏一段緣 一本台灣少女的日記 珍藏三十年 一切是緣 他的收藏. 聯合報. 1994-08-01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單槍匹馬入深山 搜求珍品 張木養做觀光生意煞費苦心. 經濟日報. 1971-06-25 (中文(臺灣)). 
  5. ^ 5.0 5.1 陳長華. 石柱 木板 大雕品 台灣土著文物展巡禮. 聯合報. 1973-02-25 (中文(臺灣)). 
  6. ^ 6.0 6.1 蔡淑玲. 一位殘障山胞延續祖先技藝 雷賜製成蜻蜓珠 要造福鄉人. 民生報. 1984-02-27 (中文(臺灣)). 
  7. ^ 陳長華. 收藏家擺下八陣圖 用骨董設陷捉小偷 異響 妙光 重重機關出奇想 暗箭 明槍 洋洋大觀怪花樣. 聯合報. 1979-06-28 (中文(臺灣)). 
  8. ^ 張小菁. 木雕大師蔡平陽成受災戶,大批收藏藝術品傾倒毀壞 損失慘重. 更生日報. 2024-04-04 [2024-06-04] (中文(臺灣)). 
  9. ^ 謝錦芳. 燒製技術精進 古老傳統「藝」鳴驚人 琉璃珠的消失與重生. 中國時報. 2012-12-09 (中文(臺灣)). 
  10. ^ 陳小凌. 《假日藝文櫥窗》 替民藝文物找優美的歸宿 張木養闢「禪園」陳展珍藏. 民生報. 1984-10-28 (中文(臺灣)). 
  11. ^ 實踐家專籌備廿多年 服飾博物館周日成立. 聯合報. 1985-03-19 (中文(臺灣)). 
  12. ^ 王玉鳳. 西雅圖文教中心文化種子師資培訓 介紹拓印及皮影戲文化. 僑務電子報. 2021-06-23 [2024-06-04] (中文(臺灣)). 
  13. ^ 張伯順. 藝文焦點/人物 張木養 三芝蓋美術館 預定明年元月開幕 以展示自己作品及原住民文物為主. 聯合報. 1997-11-24 (中文(臺灣)). 
  14. ^ 鈴. 《藝文圈》張木養喬遷淡水新居 搬家動用十幾部卡車. 民生報. 1995-06-07 (中文(臺灣)). 
  15. ^ 羅建怡. 人物特寫 捍衛原住民文化四十載 改畫現代水墨 張木養 搬到淡水棄古從今. 聯合報. 1996-09-01 (中文(臺灣)). 
  16. ^ 董智森. 張木養 展畫作. 聯合報. 1998-01-08 (中文(臺灣)). 
  17. ^ 張木養告別式14日舉行. 聯合報. 1998-11-05 (中文(臺灣)). 
  18. ^ 胡茵夢. 胡因梦自传. 現代快報. 2006-10-02 [2024-06-04]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