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天地之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天地之詞》(日語:天地の詞)是日本平安時代初期出現的,包括當時的全部48個清音假名的詞句。天地之詞是類似於伊呂波歌全假名句,也是平安時代早期仍存在(あ行え)與𛀁(や行え)區別的證據之一。[1][2]

天地之歌[編輯]

天地之歌》(日語:天地の歌)是以《天地之詞》為第一個假名和最後一個假名的一組48首的和歌,見於日本平安時代中期的歌人源順創作的和歌集《源順集》中。源順創作的和歌最先的四首如下:[3]


らさじと打ち返すらし を山田の苗代水にぬれて作る
も春に雪間も青くなりにけり 今こそ野辺に若菜摘みて
くば山 咲ける桜の匂ひをば 入りて折らねどよそながら見
ぐさにもほころぶ花の繁きかな いづら青柳 縫ひし糸す

類似這樣,分為春·夏·秋·冬·思·戀6部分,每部分各8首,總計48首和歌。

同時代的女歌人相模也創作過天地之歌,但歌集中只流傳下來了春·夏·冬各四首,總計12首和歌。[4] 源順自述在其之前,最早創作四十八首天地之歌的是歌人藤原有忠朝臣藤六,但藤六之詩現已全部亡佚。

若從源順的天地之歌中取出首個假名,即得到天地之詞:

あめ つち ほし そら(
やま かは みね たに ()
くも きり むろ こけ ()
ひと いぬ うへ すゑ ()
ゆわ さる おふせよ ()
えのえを なれゐて ()

や行え[編輯]

天地之詞中存在着兩個え,而作為全假名句,兩者應有一定的區別,否則沒有保留兩個相同假名的必要性。雖然現代日語中い與、え與、お與已經完全混同,但中世日語中是存在發音上的區別的。而關於更早的日語是否也合併了音素這一問題,橋本進吉通過對萬葉假名上代特殊假名遣的研究發現, 的萬葉假名是分為兩種的。

前者使用衣、依、愛、哀、埃等萬葉假名,用於蝦夷えぞ等詞中。而後者使用延、要、曳、江等萬葉假名,用於ふえぬえ等詞中。通過進一步分析,橋本認為兩種並非是甲乙類的區別,而是(あ行え)與𛀁(や行え)的區別。而天地之詞則是這一區別存在的直接證據。[5]

小松英雄認為根據天地之詞推測,在相似時期創作的、同為全假名句的伊呂波歌大為爾之歌在創作時也是48個假名,而在語言演變的過程中,え與𛀁合併,造成え的重複而最終其中之一脫落。[1] 小松推測其本來形式為:

いろはにほへと ちりぬるを わかよたれそ つねならむ

うゐのおくやま けふこ𛀁て あさきゆめみし ゑひもせす

たゐにいて なつむわれをそ きみめすと あさりひゆく

やましろの うちゑへるこら もはほせよ えふねかけぬ𛀁

解讀[編輯]

天地之詞的前36個假名是兩音節的名詞,從形式上模仿了千字文

あめ つち ほし そら

やま かは みね たに

くも きり むろ こけ

ひと いぬ うへ すゑ

硫黄ゆわ[A] さる

而後12個假名則解讀不一。大矢透的解讀為:[6]

𛀁

中田祝夫則認為其為「よ 良箆𛀁の愛男えを なれゐて」。馬淵和夫以罕見詞過多的緣故,把此方案的「良箆」一詞改為「江野𛀁の」,「偃」改為「て」。

影響[編輯]

在10世紀半成書的《宇津保物語》的「國讓上」一卷中,提到以「あめつちそ」等用於習字[7]南北朝時代的《古今集序注》中也提到了當時有人認為伊呂波歌的佛教成分較重,而使用天地之詞習字。

備註[編輯]

  1. ^ 和名類聚抄中硫黃一項為「和名、由乃阿和ゆのあわ、俗云、由王ゆわう」。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小松英雄. 《いろはうた》. 中公新書. 1979 (日語). 
  2. ^ 亀井孝. 《「あめつち」の誕生のはなし》. 國語と國文學. 1960.5 (日語). 
  3. ^ 橋本不美男編. 《源順集》(《御所本三十六人集》23)(影印本). 新典社. 1970 (日語). 
  4. ^ 続群書類従完成會. 《相模集》(《群書類従》第十五輯和歌部). 1960 (日語). 
  5. ^ 橋本進吉. 《古代国語の音韻に就いて》. 岩波文庫. 1980 (日語). 
  6. ^ 大矢透. 《音図及手習詞歌考》. 勉誠社. 1969 (日語). 
  7. ^ 河野多麻校注. 《宇津保物語 三》(《日本古典文学大系》 12). 岩波書店. 1908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