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彈道導彈潛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哥倫比亞級核潛艇發射三叉戟II型彈道導彈的藝術想像圖

彈道導彈潛艇(英語:ballistic missile submarine)是一種以發射彈道導彈為主要功能、專用於水底隱形潛航以作為威懾武力平台的軍用潛艇類別,通常為核動力潛艇

歷史[編輯]

世界上最早成軍的彈道導彈潛艇分別是蘇聯海軍於1959年12月29日時啟用的G級潛艇Б-92和美國海軍於1959年12月30日時啟用的喬治·華盛頓號(USS George Washington SSBN-598)。前者屬於常規動力潛艇,並早於後者一天啟用,而且只有3具導彈發射裝置;喬治·華盛頓號則是一艘以核動力推進且能潛射16枚彈道導彈的彈道潛艇,體積也比前者大近一倍。迄今為止世界上僅有美、印度六國擁有戰略導彈核潛艇。

命名[編輯]

世界上各個擁有彈道導彈潛艇的國家對其稱呼皆有不同,美國海軍賦予這類船艦SSBSSBN的分類代號,其中SS指「潛艇」(ship submersible,直譯之意為「可潛水的船隻」),B代表「彈道導彈」(Ballistic Missile),N則是指「核動力」(Nuclear Power),由於美國從不曾建造過使用傳統動力的彈道潛艇,因此SSB之級別也不曾實際啟用。英國皇家海軍並無特別區別彈道潛艇的代號,仍然沿用代表潛艇的「S」。法國海軍則將彈道導彈核潛艇的代號命為SNLE(法語:Sous-marin Nucléaire Lanceur d'Engins,核動力潛射導彈潛艇)。除了正式的艦級代號外,美國海軍也習慣使用Boomers這個渾名來稱呼彈道潛艇,相對的,英國人則稱呼彈道潛艇為Bombers

俄國/前蘇聯海軍對於彈道導彈潛艇自有一套稱呼,俄文直譯為「戰略火箭水中巡洋艦」(ракетный подводный крейсер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941型因其巨大的排水量,前蘇聯海軍特別稱其為「重型戰略火箭水中巡洋艦」(Тяжелый ракетный подводный крейсер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

用途與特性[編輯]

彈道導彈潛艇是冷戰「相互保證毀滅」思想的重要工具。指在當我方遭受到敵方毀滅性的核打擊,陸基彈道導彈和空基戰略轟炸機等核武器投射力量已經被毀滅之後,彈道導彈潛艇作為隱蔽的核攻擊力量給予敵方毀滅性的打擊,這被稱作「第二次核打擊」。在冷戰年代東西方陣營都建造了相當數量的彈道導彈潛艇,以及裝備這些潛艇的核導彈。相對於巡航導彈而言,終端速度很高的彈道導彈則更不易攔截,雖然誤差比巡弋導彈高,但是利用核彈頭的有效範圍足以彌補這項缺點。

一些早期的潛艇必須在水面發射導彈,同時使用危險性較高的液態火箭發動機。從美國研發北極星彈道導彈之後的現代的彈道導彈潛艇為了更加隱蔽則更多地是在水下發射彈道導彈,這也稱為潛射彈道導彈。潛艇發射導彈的作業深度通常在水面下50的深度。

彈道導彈潛艇與巡弋飛彈潛艇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是用於在戰略上實施二次核打擊。所以,彈道導彈核潛艇更注重如何不被發現,而不是攻擊其他艦艇的能力。

彈道導彈潛艇的最重要的是不被發現。常見的手段包括全艇鋪設消聲瓦,使用最安靜的推進系統和減少各種機器的震動與噪音傳遞到艦身等等。為了攜帶與發射彈道導彈以及長時間隱藏於海面下,這些潛艇噸位與尺寸會比其他潛艇大得多。比如說蘇俄海軍的D-IIID-IV級就比阿庫拉級要大,而颱風級的體積相當於兩艘D-IV或者俄亥俄級,內部甚至有游泳池健身房的配置。

現役中的彈道導彈潛艇[編輯]

前衛號英國皇家海軍前衛級潛艇
亞拉巴馬號美國海軍俄亥俄級潛艇

已退役的彈道導彈潛艇[編輯]

H級K-19
Redoutable class 可畏級
Gymnote級[1](西歐唯一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
Resolution class 決心級核潛艇
George Washington class 喬治·華盛頓級核潛艇
Ethan Allen class 伊桑·艾倫級
Lafayette class 拉法葉級核潛艇
James Madison class 詹姆斯·麥迪遜級
Benjamin Franklin class 本傑明·弗蘭克林級
  •  蘇聯/ 俄羅斯(以下所稱class/級皆為北約代號,蘇聯/俄羅斯通常以一組3位數字指稱該型潛艇)
Golf class G級(蘇聯唯一的非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
Hotel class H級
Yankee class Y級
Yankee II class Y-II級
Delta I class D-I級
Delta II class D-II級
Typhoon class 941型

研發中的彈道導彈潛艇[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16-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