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又称“军政部讲武堂”、大本营陆军讲武堂,是1923年至1926年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广州设立的军事学校。[1]

历史[编辑]

1923年冬,在大本营军政部部长程潜孙中山建议下,为加强军事力量,大元帅府大本营军政部创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在这间军校创办前,程潜在民国十二年(1923)10月在广州长洲岛广东海军学校开办“大本营军官教导营”,营长为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廖士翘[2]但是这个教育单位的训练能量不够,且缺乏经费,程潜为此向孙中山建议扩大军事教育机构规模。讲武学校的创校经费由军政部职员江西人周鉴宏出资。校址设在广州北较场广东陆军医院旧址。大本营军政部长程潜兼校长。监督周贯鸿、军校教育长李明灏(李仲坚),负责筹备一切和校址的选取。讲武学校在民国十三年(1924)1月正式完成改组迁校。

由于程潜缺乏自有财源,军校开办后立刻出现预算问题,为此程潜向孙中山求助,将广东省的土丝台炮收得的一部分税款拨给军校当作办校费用。[3]大本营讲武学校初期招收学员分成两队,共220余人,第一队队长廖士翘、第二队队长章鸿春,大部分主要干部是由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军官担任。而由于原本此军校由程潜开办的军官训练营改组,因此学员中仍以湖南人占多数,有相当浓厚的省籍色彩。

在大本营讲武学校开办初期,该校面对的是大本营由苏联赞助成立的黄埔军校在民国十三年(1924)2月登报向各省招揽学生入学,讲武学校受到黄埔军校挖角学生的强大挑战,有许多在校生私下报考黄埔军校,面对此一情况大本营讲武学校虽然曾试图用软禁或是劝说等方式挽留学员,但大部分结果是失败的,一部分学员成功转学,或是宁愿从学校退学再报考黄埔军校。

由于大本营讲武学校在资源上远不如黄埔军校充裕,且学生态度上更偏向加入黄埔军校,最后讲武学校教官将此事上报孙中山,大本营决定停办讲武学校,并且将当时还在受训的两个学生队移编黄埔军校,在同年11月19日,198位讲武学校一、二队学员整合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因为数量超额,一部分学员编入黄埔二期继续进行训练,原本讲武学校的教官则移编给黄埔军校继续任教,此后大本营讲武学校已名存实亡。

民国十五年(1926)春,根据广东国民政府统一军事政治教育的决定,大本营讲武学校正式宣告关闭。

校友[编辑]

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由于校长程潜是湖南籍革命元老,因此招收了大量湖南籍特别是醴陵籍子弟,如左权、陈赓、袁仲贤、宋希濂、李默庵、邓文仪等人。讲武堂与次年成立的黄埔军校合并,这些湘籍子弟几乎都成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这也是黄埔军校一期、二期多湖南籍特别是醴陵人的缘故。[4]

  • 第一期
  • 陈赓:1923年底在长沙秘密考入该校。入校后认为该校不具备办学条件,教育方式也还是旧军校那套。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正是其理想中进行革命军事训练的地方,偷偷考入黄埔一期。被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开除学籍。 陈赓去找了校长程潜、学校教育长李明灏、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介石,说讲武堂的同学都愿意到黄埔军校来学习,最终促成讲武堂第一期、第二期学生大量转入黄埔一期。
  • 左权
  • 袁仲贤
  • 宋希濂
  • 李默庵
  • 邓文仪

参考文献[编辑]

  1. ^ 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词条,《中国军事史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第782页
  2. ^ 廖士翘与黄埔军校. [2017年1月1日]. 
  3. ^ 飭將土絲臺炮經費撥交講武學校令. 
  4. ^ “程潜:湘军最后一棵寂寞的大树”,《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15期,第104-108页。. [202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