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保宁县 (维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保宁县是四川古代的一个县份,五代前蜀永平二年(912年)[1]改唐薛城县置,治今四川省理县东北薛城,为维州治,宋为威州治[2]。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省入威州[3]明玉珍复置县。洪武二十年五月复省县入威州[4]

注释[编辑]

  1. ^ 《蜀中广记》成州条:“伪蜀永平二年,改维州郡为保宁县,徙就中州,城即今治也。州治后,即玉垒山,蜀后主观湔江至此,亲书玉垒山三字于州署后,其大盈尺,左有龙洞焉。”
  2. ^ “威州,下,维川郡,军事。本维州。景祐三年以与潍州声相乱,改今名。崇宁户二千二十,口三千一十三。贡当归、羌活。县二:保宁,下。唐薛城县,蜀改。通化。下。天圣元年,改金川。景祐四年复。治平三年,省通化军隶县。有博易场。领羁縻州二。保州、霸州。嘉会砦,本羁縻霸州,政和四年,建为亨州,县曰嘉会,宣和三年,废州,以县为砦,隶威州。通化军,熙宁间所建,在保、霸二州之间。政和三年,董舜咨纳土,因旧名重筑军城,宣和三年,省军使为监押,隶威州。”《宋史》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地理五/成都府路/威州;《寰宇记》卷七八;《舆地纪胜》卷一四八
  3. ^ “威州,下。唐维州。宋改威州,领保宁、通化二县。元至元十九年,并保宁入州。领一县:通化。下。”,《元史》卷六十 志第十二/地理三/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成都路
  4. ^ “威州,元以州治保宁县省入。明玉珍复置县。洪武二十年五月复省县入州。旧治在西北凤坪里,宣德三年六月迁于保子冈河西。十年六月又迁于保子冈河东千户所城内。东南有定廉山,盐溪出焉。又西南有雪山,亦曰西山。北有汶江,西北有赤水,北有平谷水,俱流入焉。东有通化县,洪武三年省。西北有保子关、彻底关。西南 有镇夷关。东南距府四百五十里。领县一。保,州西北。洪武六年分保宁县地置。东有汶江。西北有镇安关。”,《明史》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成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