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亞歷山大三世號戰艦 (1901年)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歷山大三世」號戰艦拋錨停泊
歷史
俄羅斯帝國
艦名 Imperator Aleksandr III
艦名出處 沙皇亞歷山大三世
下訂日 1899年4月26日[a]
建造者 聖彼得堡波羅的海造船廠
成本 13,979,000盧布
動工日 1900年5月23日
下水日 1901年8月3日
完工日 1903年11月
結局 1905年5月27日,在對馬海戰中被擊沉
技術數據
艦級 博羅季諾級
艦型 前無畏艦
排水量 14,181長噸(14,409公噸
全長 397英尺(121公尺)(o/a
全寬 76英尺1英寸(23.2公尺)
吃水 29英尺(8.8公尺)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2軸,2台三脹往復蒸汽機英語triple-expansion steam engine
速度 18(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時可達2,590海里(4,800公里;2,980英里)
乘員 782名軍官和水手(設計)
武器裝備
裝甲
克虜伯裝甲英語Krupp armour
水線裝甲帶:5.7—7.64英寸(145—194公釐)
甲板:1—2英寸(25—51公釐)
砲塔:10英寸(254公釐)

「亞歷山大三世」號戰艦(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Александр III羅馬化:Imperator Aleksandr III直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b]是20世紀第一個十年為俄羅斯帝國海軍建造的五艘博羅季諾級戰艦之一。本艦在日俄戰爭開始前於1904年2月完工,被分配至第二太平洋艦隊並在六個月後隨艦隊被派往遠東,以打破日本對旅順港的封鎖。但就在這支艦隊前往目的地的途中,日軍已經占領了旅順港,艦隊的目的地因此改為海參崴。1905年5月的對馬海戰中,「亞歷山大三世」號被日軍砲火擊沉,全員陣亡。

設計和描述[編輯]

A black and white drawing of a large ship, from the top and from the side
布拉西海軍年鑑英語Brassey's Naval Annual》(1906年)中,「亞歷山大三世」號的右視圖及俯視平面圖。

博羅季諾級戰艦以法國建造的「皇太子」號戰艦為設計基礎,並進行了修改以適應俄羅斯的設備和建造慣例。這些戰艦是根據1898年提出的「滿足遠東需要」計劃建造的,目標是在太平洋地區集中部署十艘戰艦[2]。「亞歷山大三世」號全長397英尺(121公尺),舷寬76英尺1英寸(23.19公尺),滿載吃水深約29英尺2英寸(8.9公尺)。雖然設計排水量為13,516長噸(13,733公噸),但實際排水量達到14,181長噸(14,409公噸),超出600長噸(610公噸)。這在1903年10月6日的海試中造成了問題,在進行高速轉彎時側傾15°,並導致75公釐(3英寸)砲的砲口進水。本艦預期編制包括28名軍官和754名士兵,但實際服役時配備了826至846名艦員。[3]

「亞歷山大三世」號由兩座四缸直立三脹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Triple or multiple expansion提供動力,每台蒸汽機驅動一具螺旋槳,由20台貝爾維爾鍋爐英語Belleville boiler提供蒸汽。發動機額定功率為15,800匹指示馬力(11,800千瓦特),設計最高速度為18(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然而,在1903年7月23日的官方輪機試驗中,「亞歷山大三世」號的輸出功率可達到16,225匹指示馬力(12,099千瓦特),但最高時速僅為17.7節(32.8公里每小時;20.4英里每小時)。隨艦裝載足量燃煤的情況下,本艦可以在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續航2,590海里(4,800公里;2,980英里)。[4]

「亞歷山大三世」號的主砲包括4門火砲安裝在兩座雙聯裝砲塔中,一座位於上層建築的前部,一座位於後部。副砲為12門卡內特英語Canet guns6英寸(152公釐)速射砲英語quick-firing gun,安裝在雙槍砲塔中。此外還裝備了一些小型火砲,用於防禦魚雷艇。其中包括20門75公釐速射砲和20門霍奇基斯機砲英語Hotchkiss gun。艦載魚雷裝備為4具15英寸(381公釐)魚雷發射管,艦首和艦尾各有一具在水線以上,另有兩具在水下。「亞歷山大三世」號的水線裝甲帶克虜伯裝甲英語Krupp armour組成,厚度為5.7至7.64英寸(145至194公釐)。砲塔裝甲最大厚度為10英寸(254公釐),甲板厚度在1至2英寸(25至51公釐)之間。1.5英寸(38公釐)裝甲下甲板向下彎曲,形成防魚雷艙壁[5]

艦歷[編輯]

「亞歷山大三世」號得名自沙皇亞歷山大三世,1899年9月5日在聖彼得堡波羅的海工廠開始建造[6]。本艦於1900年5月23日安放龍骨,並於1901年8月3日下水[7]。1902年8月,「亞歷山大三世」號前往雷瓦爾迎接到訪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並與德國海軍艦艇一起參加了聯合艦隊演習[8]。本艦最終於1903年11月真正完工[9],造價為13,979,000盧布[10]

1904年10月15日,「亞歷山大三世」號連同第二太平洋艦隊的其他艦艇,由海軍中將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指揮從利鮑起航前往旅順港[11]。這支艦隊沿著非洲大西洋海岸航行,繞過好望角,於1905年1月9日到達馬達加斯加西北海岸的貝島後在那裡停留了兩個月以補充燃煤。同年3月16日,艦隊啟航前往法屬印度支那金蘭灣,並在將近一個月後抵達,等待由海軍少將尼古拉·涅鮑加托夫指揮的第三太平洋艦隊旗下各艘舊式艦艇。後者於5月9日抵達金蘭灣並與第二太平洋艦隊組建為聯合部隊,在5月14日啟航前往海參崴。雖然沒有關於「亞歷山大三世」號的確切數據,但因為艦上裝滿了燃煤和其他物資,據推測大約超重了1,700長噸(1,700公噸)。由於額外的補給品都被存放在艦體內較高的位置,從而降低了艦隻的穩定性。額外的重量也使水線裝甲帶下沉,僅留下約4英尺6英寸(1.4公尺)的上部裝甲帶還露在水面上。[12]

羅傑斯特文斯基決定穿過對馬海峽,採取最直接的路線前往海參崴。1905年5月27日,俄國艦隊遭到日本海軍中將東鄉平八郎所指揮的聯合艦隊攔截。戰鬥開始時,「亞歷山大三世」號位居羅傑斯特文斯基的旗艦「蘇沃洛夫公爵」號之後排在第二位[13]。由於艦上無人生還,且戰鬥大部分時間能見度較差,因此人們對「亞歷山大三世」號在戰鬥中的行動知之甚少。然而,英日同盟英國皇家海軍的官方軍事觀察員W·C·帕肯漢姆英語William Pakenham (Royal Navy officer)上校指出,「亞歷山大三世」號在交戰初期就被擊中起火[14]。在日本艦隊於14:10開火約半小時後,「蘇沃洛夫公爵」號的轉向裝置受損。「亞歷山大三世」號最初跟隨著「蘇沃洛夫公爵」號,但當艦長尼古拉·布赫沃斯托夫英語Nikolai Bukhvostov意識到「蘇沃洛夫公爵」號失去控制時,下令「亞歷山大三世」號轉向了北方。下午4點左右,東鄉平八郎試圖集中火力攻擊陷入癱瘓的「蘇沃洛夫公爵」號,但布赫沃斯托夫卻讓「亞歷山大三世」號徑直衝向日軍戰列線,試圖將日軍的火力吸引到他的艦上。雖然他成功的吸引了火力,但「亞歷山大三世」號卻嚴重受損[15]。觀察員注意到,「亞歷山大三世」號的艦首受損嚴重,左舷前部船體上有一個大洞[16]。下午6點左右戰鬥重新開始後,日軍集中火力攻擊「亞歷山大三世」號以及「博羅季諾」號。「亞歷山大三世」號於18:30左右偏離航線向左舷傾斜並傾覆,但直到19:07才沉沒,全艦無人生還[17][18]

紀念[編輯]

1908年,在聖彼得堡聖尼古拉海員主教座堂周圍的花園中建造了一座由阿爾喬姆·奧貝爾和雅科夫·菲洛特設計的花崗岩方尖碑,以紀念在對馬海戰中犧牲的「亞歷山大三世」號戰艦官兵。[19]

腳註[編輯]

注釋[編輯]

  1. ^ 本條目中使用的所有日期均為新曆
  2.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

出處[編輯]

  1. ^ 張恩東 (2018),第201頁.
  2. ^ Gribovsky (2010),第3頁.
  3. ^ McLaughlin (2003),第136–138, 140頁.
  4. ^ McLaughlin (2003),第137, 144頁.
  5. ^ McLaughlin (2003),第136–137頁.
  6. ^ Silverstone (1984),第376頁.
  7. ^ McLaughlin (2003),第136頁.
  8. ^ Latest intelligence - The Tsar and the Kaiser meeting at Reval. The Times (36840) (London). 7 August 1902. p. 3. 
  9. ^ Campbell (1979),第184頁.
  10. ^ McLaughlin (2003),第136, 142頁.
  11. ^ Forczyk (2009),第9頁.
  12. ^ McLaughlin (2003),第141, 167頁.
  13. ^ Forczyk (2009),第56頁.
  14. ^ Campbell (1978),第129頁.
  15. ^ Forczyk (2009),第25, 63, 66頁.
  16. ^ Campbell (1978),第135頁.
  17. ^ Corbett (2015),第445頁.
  18. ^ Forczyk (2009),第67頁.
  19. ^ Cathedrals and churches of Saint Petersburg - St.Nicholas Cathedral. Paltra Travel. [26 August 2012]. 

參考書目[編輯]

拓展閱讀[編輯]

  • Westwood, J. N. Russia Against Japan, 1904–1905: A New Look at the Russo-Japanese War. 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6. ISBN 978-0-88706-191-2.